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

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
v      纺织纤维属于高分子化合物(高聚物)
v      由分子量很大的大分子组成
v      由比较简单的原子团(基本链节或单基),以主价键的形式相互重复联结而成。
v      有一定的结晶度和取向度
纺织纤维分类


1  纤维素纤维的结构和性能
v      天然纤维素纤维:棉、彩棉、麻、竹纤维
v      再生纤维素纤维:粘胶、Lyocell 纤维、Modal纤维
1.1 天然纤维素纤维
v      1.1.1 棉纤维的形态和结构
上端尖而封闭,下端粗而敞口,有天然转曲,截面呈腰圆形一般可分为三层,初生胞壁、次生胞壁、胞腔


v      (1)初生胞壁
v      厚度0.1~0.2μm,纤维素含量低
v      果胶、蜡状物质的含量较高
v 初生胞壁决定棉纤维的表面性质,具有拒水性阻碍化学品向纤维内部扩散,织物渗    透性差 可分为三层:外层是由果胶物质和蜡状物质组成的皮层,二、三层纤维素成网状结构,对纤维溶胀起束缚作用。
v      (2)次生胞壁
v      为棉纤维主体,质量约占整个纤维的90%以上
v      纤维素淀积形成日轮,呈螺旋式排列



v(3)胞腔
v      含有蛋白质及色素,决定棉纤维颜色
v      为纤维最大空隙,是化学品的主要通道
1.1.2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
v      化学结构
v      由β-D-葡萄糖剩基彼此以1,4苷键联结而成
v      分子式为(C6H10O5)n


v      相邻葡萄糖剩基扭转180°,每隔两环有周期性重复
v      两环为一基本链节,链节数为(n-2)/2
v      n为聚合度,棉和麻为10000~15000,粘胶纤维为250~500
纤维大分子的结构特点
v 两个末端葡萄糖剩基,一端为四个自由羟基,另一端有三个自由羟基和一个半缩醛羟基(称为潜在醛基),可显示醛基性质
v      因此具有还原性,可利用醛基含量变化测定平均聚合度变化


v      每个葡萄糖剩基有三个自由羟基,具有一般醇羟基的性质,能起酯化、醚化等反应
v      羟基可以在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氢键,使大分子链挺直而有刚性,排列紧密,纤维素强度高
v      大分子链中的苷键对碱的稳定性较高,酸中易水解,大分子链聚合度降低,纤维强度降低
1.1.3 棉纤维的超分子结构
v      超分子结构指的是棉纤维次生胞壁中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    包括纤维素大分子的排列状态、排列方向、聚集紧密程度等
v      结晶度和取向度
棉纤维约为70%,麻纤维约为90%,丝光棉纤维约为50%,粘胶纤维约为40%
棉纤维的超分子结构模型
v      纤维中的晶体在自然生长中成一定的取向性     棉纤维次生胞壁外层螺旋角30°~35 °,麻纤维平均为6 °左右
v      樱状原纤模型
大分子-微原纤-原纤


结晶度对纤维强度的影响
v      纤维素分子的羟基在结晶部位以氢键结合,形成立体规整排列,分子间力强
v      晶区使分子链之间交联,防止分子链滑移
v      结晶度愈高,纤维强度越高
取向度对强度的影响
v      分子链顺应排列,次价力增高
v      影响纤维内的受力状况,大分子能均匀承受外力
v      取向度高,强度高
v      如丝光棉、粘胶丝拉伸
结晶度对染色的影响
v 染色时,染液只能渗透到纤维的无定形区和晶区边缘。
v 结晶度高,无定形区少,染料不易进入,平衡吸附量少,得色浅
v      棉纤维丝光前后,同样染色条件,得色深浅不一样
1.1.4 化学性质
v      (1)碱的作用
v      苷键对碱的作用比较稳定
v      浓碱下发生不可逆的各向异性溶胀,施加张力,就是丝光
v      可以生成碱纤维素,水洗后可恢复,但使纤维微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,用于丝光


v      酸性越强,水解速率越快
v      强酸催化作用强,弱酸较弱,有机酸更缓和
v      浓度越大,水解速率越高
v      温度越高,水解速率愈快
v      温度升高10℃,速率增加2~3倍
v      麻、棉、丝光棉、粘胶水解速率依次递增
v      棉织物用酸处理生产蝉翼纱、涤/棉织物的烂花
v      中和织物上的残余碱
v      含氯漂白后处理,加强漂白作用
v      注意:酸的浓度很稀,温度低于50℃,彻底洗净,避免带酸干燥
(3)与氧化剂的作用
v      生成氧化纤维素,使纤维变性、受损
v      在碱存在条件下,空气中的氧会产生氧化作用
v      氧化剂漂白时,应注意工艺条件
v      可生成还原型氧化纤维素(含大量醛基或羰基)或酸型氧化纤维素(羧基)
      伯羟基—醛基—羧基
      仲羟基-酮基-醛基或羧基
      半缩醛羟基-羰基
   1.1.5  纤维共生物
主要有果胶物质、含氮物质、蜡状物质、天然色素等,还有棉籽壳。
       影响纤维的吸水、染色、白度等性能
v      (1)果胶物质
v      主要成分为果胶酸钙、果胶酸镁、果胶酸甲脂和多糖类
v      在碱性条件下,使酯水解成羧基,并转变成钠盐
v      (2)含氮物质
v      蛋白质和简单的含氮无机盐,存在于纤维的胞腔中
v      (3)蜡状物质
v      不溶于水,但能被有机溶剂萃取的物质
v      存在于初生胞壁
v      脂肪族高级一元醇、游离脂肪酸、脂肪酸的钠盐、高级一元醇的酯和固体、液体的碳氢化合物
v      借助皂化作用(脂肪酸或酯)和乳化作用(高级醇和碳氢化合物)去除
v      (4)灰分
v      由硅酸、碳酸、盐酸、硫酸和磷酸的钾钠、钙、镁、锰盐以及氧化铁和氧化铝组成
v      能溶于酸,可通过酸洗去除
v      (5)天然色素
v      (6)棉籽壳
v      纤维初加工时带入
v      可在织物煮炼时去除
1.2 天然有色棉
v      白棉使通过对原始棉花长期驯化得来的
v      主要有棕色、绿色和褐色三种
v      可纺性差、色素不稳定、产量低
1.2.1 化学组成


1.2.2  彩棉物理性能
v      形态结构
v      物理性能


1.3 麻纤维
v      主要成分为纤维素,并含有较多的半纤维素、果胶和木质素


麻纤维染色性能
v      结晶度高、取向度高,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杂质,染色性能差,染料扩散困难,上染率低,得色量低,不易染深色。
v      改善方法:
染前处理——丝光,降低纤维结晶度
改性处理——如阳离子化处理
1.2再生纤维素纤维
v      存在皮层和芯层
v      化学结构与棉纤维相似
v      聚合度低,普通粘胶300~400,高强粘胶500~600 暴露的端羟基和醛基比棉多,吸湿性高,标准回潮率12%
v      暴露的端羟基和醛基比棉多,吸湿性高,标准回潮率12%
v      结晶度低,30%~40%,聚合度也较低
普通粘胶纤维性能
v      强度      低张力或松式加工
v      无定形区多,结构松散,对化学试剂的吸附能力大
粘胶纤维> 丝光棉> 棉
v      对酸和氧化剂更敏感,对碱的稳定性较差,避免浓碱处理
v      皮芯结构对染色有影响
对染料吸附量大于棉,但皮层结构紧密,妨碍染料的吸附和扩散
低温、短时间染色,浅,染色不匀
高湿模量粘胶
v      富强纤维
有原纤化倾向
耐碱性能较好
v      Modal纤维
第二代富强粘胶
Lyocell纤维
v      采用N-甲基吗啉( NMMO)溶解纤维素
v      干喷湿纺法纺丝
v      商品名“Tencel”
v      易产生原纤化
Lyocell纤维结构
v      化学结构与棉、麻相同,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比粘胶纤维集中
v      干、湿强度大,具有较高的湿模量
v      有一定程度的皮芯结构,皮层为无定形结构,芯层由高度结晶的巨原纤和之间所谓无定形区组成
v      膨润各向异性明显,横向40%,纵向 0.03%,织物结构紧密僵硬
Lyocell原纤构造对染整影响
v      由微纤维构成的、取向度非常高的纤维素分子集合体,微纤维集合体由巨原纤构成,由明显的原纤结构,各级原纤基本上都是沿纤维轴向排列。
v      横向结合力较弱,纵向较强,形成层状结构
v      径向膨润程度远远大于轴向,约有1.4倍,并有较大的湿刚性(硬度) 织物中纤维之间接触面积变大,表面摩擦阻力增加,结构紧密、僵硬,易产生折痕和擦伤疵病
v      织物中纤维之间接触面积变大,表面摩擦阻力增加,结构紧密、僵硬,易产生折痕和擦伤疵病


竹纤维
v      竹子主要由纤维素、木质素、果胶和多戊糖组成
v      纤维素  40%~50%,木质素  20%~30%
v      多戊糖  16%~21%,灰     分  1%~3%
第二节  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和性能
一、蛋白质分子组成及分子结构概况
v      1. 元素组成
   有机含氮高分子化合物
   碳、氢、氧、氮,有的含有硫、磷
v      2. 氨基酸组成
v      α-氨基酸,主要有20种左右


v      3. 分子结构
   由α-氨基酸彼此通过氨基与羧基之间的脱水缩合,以酰胺键联结而成
v      
   酰胺键称为肽键
   由肽键联结的缩氨酸叫作肽
   多缩氨酸链(多肽链)是蛋白质分子的骨架,也叫主链
二、蛋白质的两性性质
v      蛋白质分子的侧基上含有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
v      是典型的两性高分子电解质



v      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溶液pH值,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
三、羊毛的形态结构
v      1. 羊毛的组成
v      杂质:羊脂、羊汗、砂土、植物性杂质
v      角蛋白
    碳       50.2~52.5%
    氢         6.4 ~7.3%
    氧        20.7~ 25%
    氮       16.2 ~17.7%
    硫         0.7~ 5%
v      2. 羊毛的形态结构
v      (1)鳞片层
耐碱、氧化剂、还原剂和蛋白酶的作用


v      (2)皮质层
v      (3)髓质层
v      (4)细胞间质
    鳞片细胞之间、鳞片细胞和皮质细胞之间、皮质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质粘合起来构成羊毛整体
    细胞间质,呈网状结构,是羊毛内唯一连续物质
四、羊毛角蛋白的分子结构
v      由C、H、O、N、S元素构成的多种氨基酸缩合而成的链状大分子 二氨基氨基酸(精氨酸、赖氨酸)、二羧基氨基酸(天门冬酸、谷氨酸)和胱氨酸的含量高
v      盐式键、二硫键和氢键
v      网状结构
多缩氨酸主链的空间构型为α-螺旋结构


五、羊毛的性质
v      1. 羊毛的可塑性
v      在湿热条件下,内应力迅速衰减,并按外力作用改变现有形态,经冷却或烘干使形态保持下来
v      多肽链构象变化,及附键的拆散和重建有关
v      2. 热的作用
      耐热性较差,干热不超过70℃
v      3. 水和蒸汽的作用
      较强的吸湿性
      沸水或蒸汽中,可发生水解,纤维损伤
v      4. 酸的作用
      耐酸性较好
      肽键水解
v      5. 碱的作用
      拆散盐式键
      主链水解
      部分氨基酸水解
v         6. 还原剂的作用
      与二硫键起反应
      破坏胱氨酸键
      碱性介质,破坏更强烈
v      7. 氧化剂的作用
      漂白和防缩
     去除鳞片
六、蚕丝的结构和性能
v      (一)蚕丝的形态结构


(二)丝素的结构和性质
v      分子链由两部分嵌段连接而成
      一部分分子链整齐排列,形成氢键,组成结晶区
      一部分受侧链的阻碍作用,形成无定形区
v 多肽链含有许多-CONH-键结构,肽链在结晶区几乎是完全伸直,为β-型构象
v 多肽链整齐排列部位形成结晶性原纤 无定形区影响丝素主要性质


(三)丝素的性质
v      1. 溶解性
丝素仅能在水中溶胀,不能溶解
在盐类溶液可发生无限溶胀而溶解
v      2. 酸的作用
较耐酸,比棉强,比羊毛差
有机酸增加丝重、光泽,赋予丝鸣
无机酸,可发生酸缩,皱纹丝织品
酸浴加盐会造成伤害
v      3. 碱的作用
      比羊毛好
      弱碱性物质无损伤,溶解丝胶,生丝精练
v      4. 氧化剂
      会造成损伤
v      5. 还原剂
      无明显损伤
七、大豆蛋白纤维
v      大豆蛋白质      23%~55%
v      聚乙烯醇          77%~45%


分享 :